历史上的大理国,其疆域一度是非常辽阔的,不仅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还包括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大明七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一、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二、两系相争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文经二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颇有功劳,在段思平在位期间他也颇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实力人物。他逼侄逊位后,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过一个年号,至治。
三、高氏掌权
段思廉继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岳侯高智升出兵灭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段思廉时,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斩首以献北宋。
四、大理亡国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
大理国时期是宋代。大理国是我国历史上宋代时期南方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大致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和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主要民族有居住在东部的乌蛮(古代史书对西南土著居民的称呼)和西部的白蛮(今白族的先民)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大理国的毁灭
大明七年(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
大理国公元937年到公元1094年,是古代西南的边陲小国,大宋建立后,依附于大宋,大理国信佛,很多皇帝都在晚年禅位出家
著名的段誉也是大理国君,只不过没有小说那么贤明厉害
最后大理为蒙古所灭
大理古称南诏,又称大理国。
后元朝灭大理国,称毁于兵燹。文献名邦,妙香佛国,是大理的外号。现在的云南大理古代叫南诏国。位于云南省西部,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地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095年,1096年-1253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唐代时期西洱河地区的诸部落在唐的扶植下建国南诏。唐末时期郑买嗣篡南诏建大长和。经历了几十年战乱之后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建国。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2]。1253年,蒙古帝国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
历史
建国
段思平先祖为武威郡人,始祖段俭魏,佐南诏大蒙国蒙氏为清平官,为东汉武威太守段颖的第17代子孙,六传至段思平。思平为幕览(小府副将),后因战功,成为通海节度使。公元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 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
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公元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3]。
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
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历史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赋予了段誉帅气、多情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很多读者记住了大理国这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也并非完全虚构,据考证,《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就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文安帝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并且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比段誉这个名字多了一个字。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大理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一
首先,大理国的存在历史大致为公元937年到公元1253年,也即对应着五代十国到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对于历史上的大理国,其疆域一度是非常辽阔的,不仅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还包括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对于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段思平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
二
公元944年,大理国的第一位皇帝段思平逝世,由子段思英继位。公元945年前后,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与相国董迦罗废而为僧,自认开国有功的段思良即位。从公元945年的段思良开始,一直到公元1081年即位的段正明,大理国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加上之前的段正严和段思平,一共是十四位皇帝。不过,在这十四位皇帝,也即段正明之后,大理国的皇帝之位,居然被一位姓高的宰相篡位了。公元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
三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临死前,高升泰没有让自己的儿子高泰明即位,而是让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在此基础上,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承接皇位,成为大理国的第十五位皇帝。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段正淳是后大理国的皇帝,但是,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对此,历史上称之为“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
四
最后,公元1108年,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前面已经说了,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是金庸小说中“段誉”的历史原型。段正严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公元1253年,段正严退位后的第五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此外,对于段正严、段正淳等大理国皇帝,因为笃信佛教,所以经常在暮年禅位为僧。
历史上的大理国,其疆域一度是非常辽阔的,不仅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还包括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大明七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一、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二、两系相争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文经二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颇有功劳,在段思平在位期间他也颇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实力人物。他逼侄逊位后,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过一个年号,至治。
三、高氏掌权
段思廉继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岳侯高智升出兵灭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段思廉时,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斩首以献北宋。
四、大理亡国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
大理国时期是宋代。大理国是我国历史上宋代时期南方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大致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和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主要民族有居住在东部的乌蛮(古代史书对西南土著居民的称呼)和西部的白蛮(今白族的先民)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大理国的毁灭
大明七年(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
大理国公元937年到公元1094年,是古代西南的边陲小国,大宋建立后,依附于大宋,大理国信佛,很多皇帝都在晚年禅位出家
著名的段誉也是大理国君,只不过没有小说那么贤明厉害
最后大理为蒙古所灭
大理古称南诏,又称大理国。
后元朝灭大理国,称毁于兵燹。文献名邦,妙香佛国,是大理的外号。现在的云南大理古代叫南诏国。位于云南省西部,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地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095年,1096年-1253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唐代时期西洱河地区的诸部落在唐的扶植下建国南诏。唐末时期郑买嗣篡南诏建大长和。经历了几十年战乱之后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建国。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2]。1253年,蒙古帝国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
历史
建国
段思平先祖为武威郡人,始祖段俭魏,佐南诏大蒙国蒙氏为清平官,为东汉武威太守段颖的第17代子孙,六传至段思平。思平为幕览(小府副将),后因战功,成为通海节度使。公元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 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
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公元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3]。
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
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历史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赋予了段誉帅气、多情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很多读者记住了大理国这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也并非完全虚构,据考证,《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就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文安帝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并且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比段誉这个名字多了一个字。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大理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一
首先,大理国的存在历史大致为公元937年到公元1253年,也即对应着五代十国到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对于历史上的大理国,其疆域一度是非常辽阔的,不仅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还包括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对于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段思平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
二
公元944年,大理国的第一位皇帝段思平逝世,由子段思英继位。公元945年前后,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与相国董迦罗废而为僧,自认开国有功的段思良即位。从公元945年的段思良开始,一直到公元1081年即位的段正明,大理国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加上之前的段正严和段思平,一共是十四位皇帝。不过,在这十四位皇帝,也即段正明之后,大理国的皇帝之位,居然被一位姓高的宰相篡位了。公元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
三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临死前,高升泰没有让自己的儿子高泰明即位,而是让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在此基础上,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承接皇位,成为大理国的第十五位皇帝。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段正淳是后大理国的皇帝,但是,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对此,历史上称之为“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
四
最后,公元1108年,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前面已经说了,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是金庸小说中“段誉”的历史原型。段正严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公元1253年,段正严退位后的第五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此外,对于段正严、段正淳等大理国皇帝,因为笃信佛教,所以经常在暮年禅位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