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先锋测试 >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发布时间:2023-10-29    发布人:admin

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著名文学评论家周汝昌先生用“忠、义、诚、情”四个字来概括四大名著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水浒传》讲的是“忠”,即对国家、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义;《红楼梦》讲的是“情”,即对爱情、亲情的真挚与深刻;《西游记》讲的是“诚”,即做人要诚实、守信,不欺瞒别人;《三国演义》讲的是“义”,即为人处世要讲义气,不畏权势

这四个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周汝昌简介

1、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2、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人物名片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红楼梦中,周汝昌称赞鸳鸯是脂粉英雄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周汝昌先生对鸳鸯的赞誉,用了“脂粉英雄”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鸳鸯性格的精准概括。我同意周汝昌先生的看法,鸳鸯的确是《红楼梦》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角色,是一位脂粉英雄。

首先,“脂粉”一词,是对女性角色的特有指称,象征着温柔、娇美、细腻,是一种女性特有的美丽和魅力。而“英雄”则象征着英勇、刚毅、坚定,是一种男性特有的力量和决心。在《红楼梦》中,鸳鸯是唯一一位既具有脂粉般的女性美丽,又具有英雄般坚韧不拔的女性角色,因此,称之为“脂粉英雄”是非常恰当的。

其次,鸳鸯的言行举止,也充分证明了她的脂粉英雄特质。例如,她在大观园中的表现,不仅以细腻的心思处理各种繁琐的礼节事务,而且还在贾母的病榻前表现出无比的坚定和决心,这都让人感受到她既具有女性的柔美,又具有男性的力量。

最后,鸳鸯的性格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聪明、机智、勇敢、有见识,而又温文尔雅,有礼有节。在面对贾琏的私心算计时,她表现出了决断和果敢;在面对贾母的去世时,她则表现出了坚毅和勇气。这样的性格特质,既展现了她的女性魅力,也展现了她的男性魄力。

因此,周汝昌先生称赞鸳鸯是脂粉英雄,是十分准确的评价。

周汝昌与胡适|红楼梦甲戌本

红学大家周汝昌生于1918年,胡适先生生于1891年,年龄相差27岁,而且地位悬殊:一个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但二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在文坛上谱写了一段佳话。

1947年秋,周汝昌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在敦敏的《懋斋诗钞》中发现了六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便根据这份资料写出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民国日报》的《图书》副刊上发表,使得曹雪芹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引起了红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学者胡适看到了这篇文章后,便立即写信给周汝昌,对其研究成果给予肯定,并对他进行了鼓励。周汝昌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红学研究的决心,从此两个人书来信往,讨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那时的周汝昌,还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一个毛头小伙子,但身为大学者的胡适却并不因此而轻视他,诚如周汝昌在回忆中所写的那样:“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

对红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是由胡适发现并收藏的,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书1980年在美国的红学大会上公开露面时,与会者惊为奇珍异宝,1949年,胡适离开北平时,只携带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足见胡适对此书的爱惜和重视。在周汝昌与胡适交往不久,他就冒昧地向胡适提出要借他珍藏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结果胡适竟然毫不迟疑地就答应了,用三层报纸包好,在报纸上用朱笔郑重地写上周汝昌的学校、宿舍及姓名,并委托孙楷第教授亲自送给了周汝昌。周汝昌十分感动,那三张报纸,他留了几十年,**时抄家给抄没了,周汝昌对此深感遗憾。

周汝昌曾在赵万里的引荐下去拜望过胡适,从而有了一面之缘。胡适十分客气,以礼相待,因见周汝昌身体瘦弱,事后在信中便嘱咐他:“不要太用功,要注意健康。”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二人在有些问题上见解不同,产生了分歧,如关于《懋斋诗钞》中所表示的曹雪芹的生卒年等问题,就发生过争论。当时的周汝昌年轻气盛,说话难免有些莽撞,对胡适多有冒犯,但胡适却并不介意,依然心平气和地与他探讨。后来有一回,周汝昌竟然在自己的文稿中讽刺胡适关于“白话文”的主张,并批评他赞赏“程乙本”一事,而且用词更加刻薄,但胡适看后依然不在意,依然如往常一样与他交流。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批判胡适的运动中,迫于形势,周汝昌违心地写文章表明自己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的不同立场,并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将对胡适的敬称删除。此书出版后,一位台湾朋友买了一部送给胡适,胡适看了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赞赏周汝昌说:“撰者的治学功力,令人佩服;是我的一个好学生。”他让朋友再多买几部,以便分赠给其他朋友。

虽然交往的时光很短暂,但胡适先生对周汝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也因此,周汝昌对胡适先生一直充满着深切的怀念,1987年,胡适百年诞辰之际,周汝昌赋诗一首,表达了对胡适先生的追念:“平生一面旧城东,宿草离离百载风。长念有容方为大,至今多士尚《研红》。”

翠微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周汝昌一个字归纳《西游记》是什么0?

著名学者周汝昌用一个“诚”字来概括、评价《西游记》。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于天津的一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成绩很好,进入南开中学后,尤其喜欢学英语。1939年(21岁),周汝昌考入美国人开办的燕京大学西语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生全部遣散,周汝昌只好回家。

1947年(29岁),抗战胜利后,周汝昌通过复试,回到燕京大学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是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讲述了唐朝三藏法师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坎坷,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神魔人物,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曾评价到,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那么这样一部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不一定。


上一篇:xpad(学而思平板发行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关键词:乐鱼体育娱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入口鲁ICP备10037252号-4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发布时间:2023-10-29    发布人:admin

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著名文学评论家周汝昌先生用“忠、义、诚、情”四个字来概括四大名著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水浒传》讲的是“忠”,即对国家、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义;《红楼梦》讲的是“情”,即对爱情、亲情的真挚与深刻;《西游记》讲的是“诚”,即做人要诚实、守信,不欺瞒别人;《三国演义》讲的是“义”,即为人处世要讲义气,不畏权势

这四个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周汝昌简介

1、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2、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人物名片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红楼梦中,周汝昌称赞鸳鸯是脂粉英雄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周汝昌先生对鸳鸯的赞誉,用了“脂粉英雄”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鸳鸯性格的精准概括。我同意周汝昌先生的看法,鸳鸯的确是《红楼梦》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角色,是一位脂粉英雄。

首先,“脂粉”一词,是对女性角色的特有指称,象征着温柔、娇美、细腻,是一种女性特有的美丽和魅力。而“英雄”则象征着英勇、刚毅、坚定,是一种男性特有的力量和决心。在《红楼梦》中,鸳鸯是唯一一位既具有脂粉般的女性美丽,又具有英雄般坚韧不拔的女性角色,因此,称之为“脂粉英雄”是非常恰当的。

其次,鸳鸯的言行举止,也充分证明了她的脂粉英雄特质。例如,她在大观园中的表现,不仅以细腻的心思处理各种繁琐的礼节事务,而且还在贾母的病榻前表现出无比的坚定和决心,这都让人感受到她既具有女性的柔美,又具有男性的力量。

最后,鸳鸯的性格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聪明、机智、勇敢、有见识,而又温文尔雅,有礼有节。在面对贾琏的私心算计时,她表现出了决断和果敢;在面对贾母的去世时,她则表现出了坚毅和勇气。这样的性格特质,既展现了她的女性魅力,也展现了她的男性魄力。

因此,周汝昌先生称赞鸳鸯是脂粉英雄,是十分准确的评价。

周汝昌与胡适|红楼梦甲戌本

红学大家周汝昌生于1918年,胡适先生生于1891年,年龄相差27岁,而且地位悬殊:一个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但二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在文坛上谱写了一段佳话。

1947年秋,周汝昌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在敦敏的《懋斋诗钞》中发现了六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便根据这份资料写出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民国日报》的《图书》副刊上发表,使得曹雪芹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引起了红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学者胡适看到了这篇文章后,便立即写信给周汝昌,对其研究成果给予肯定,并对他进行了鼓励。周汝昌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红学研究的决心,从此两个人书来信往,讨论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汝昌(周汝昌用哪四个字概括四大名著?)

那时的周汝昌,还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一个毛头小伙子,但身为大学者的胡适却并不因此而轻视他,诚如周汝昌在回忆中所写的那样:“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

对红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是由胡适发现并收藏的,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书1980年在美国的红学大会上公开露面时,与会者惊为奇珍异宝,1949年,胡适离开北平时,只携带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足见胡适对此书的爱惜和重视。在周汝昌与胡适交往不久,他就冒昧地向胡适提出要借他珍藏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结果胡适竟然毫不迟疑地就答应了,用三层报纸包好,在报纸上用朱笔郑重地写上周汝昌的学校、宿舍及姓名,并委托孙楷第教授亲自送给了周汝昌。周汝昌十分感动,那三张报纸,他留了几十年,**时抄家给抄没了,周汝昌对此深感遗憾。

周汝昌曾在赵万里的引荐下去拜望过胡适,从而有了一面之缘。胡适十分客气,以礼相待,因见周汝昌身体瘦弱,事后在信中便嘱咐他:“不要太用功,要注意健康。”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二人在有些问题上见解不同,产生了分歧,如关于《懋斋诗钞》中所表示的曹雪芹的生卒年等问题,就发生过争论。当时的周汝昌年轻气盛,说话难免有些莽撞,对胡适多有冒犯,但胡适却并不介意,依然心平气和地与他探讨。后来有一回,周汝昌竟然在自己的文稿中讽刺胡适关于“白话文”的主张,并批评他赞赏“程乙本”一事,而且用词更加刻薄,但胡适看后依然不在意,依然如往常一样与他交流。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批判胡适的运动中,迫于形势,周汝昌违心地写文章表明自己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的不同立场,并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将对胡适的敬称删除。此书出版后,一位台湾朋友买了一部送给胡适,胡适看了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赞赏周汝昌说:“撰者的治学功力,令人佩服;是我的一个好学生。”他让朋友再多买几部,以便分赠给其他朋友。

虽然交往的时光很短暂,但胡适先生对周汝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也因此,周汝昌对胡适先生一直充满着深切的怀念,1987年,胡适百年诞辰之际,周汝昌赋诗一首,表达了对胡适先生的追念:“平生一面旧城东,宿草离离百载风。长念有容方为大,至今多士尚《研红》。”

翠微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周汝昌一个字归纳《西游记》是什么0?

著名学者周汝昌用一个“诚”字来概括、评价《西游记》。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于天津的一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成绩很好,进入南开中学后,尤其喜欢学英语。1939年(21岁),周汝昌考入美国人开办的燕京大学西语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生全部遣散,周汝昌只好回家。

1947年(29岁),抗战胜利后,周汝昌通过复试,回到燕京大学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是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讲述了唐朝三藏法师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坎坷,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神魔人物,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曾评价到,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那么这样一部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不一定。


上一篇:xpad(学而思平板发行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乐鱼体育娱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入口-台励福_国四叉车_丰田台励福叉车,锂电池叉车